发布时间:2025-10-15 17:08:09    次浏览
大家有没有想过像谷歌Groupon和Uber在美国如此成功却在中国找不到风口存活?Google撤出中国大陆,Groupon退出中国市场,Uber在中国最后被并购。目前为止两年时间,LinkedIn在中国的用户数突破了2500万,两年前,LinkedIn新用户增速,中国排第12名,而今天中国已经超越了印度,也超越了美国,成为第一。10月20日,联盟有幸邀请到LinkedIn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的沈博阳先生,用他16年亲身经验为大家分析,看如何让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成功,解析创业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给每位创业者提供一些方向,小盟特此在这整理出重点给各位看官细细回味。沈博阳 2014年1月,沈博阳先生加入LinkedIn(领英) 并担任全球副总裁兼中国总裁一职。在加入LinkedIn之前,沈先生曾于2010年初创立糯米网;2013年百度收购该网站多数股份之后,继续担任其首席执行官,并将其发展成为拥有超过2500名员工的中国领先团购网站。在此之前,沈先生曾作为中国区战略合作团队负责人效力于Google5年,也曾在美国加州担任过Yahoo、Vizional Technologies等科技公司的技术管理职位。 如何让跨国公司在中国成功沈博阳认为,主要是从人员、架构和产品这三方面真正做到“本土化”。他说,首先,人指的是找到的带领中国业务的人,是一个创业者、还是职业经理人? 以及是为了满足中国大量的用户、还是为了让美国老板高兴? LinkedIn花了很长的时间,找到他这样一个有过成功创业经历的创业者,并围绕着他打造了一个创业团队。 第二点是关于架构,每一个跨国互联网公司都强调中国有多重要,然而在中国除了LinkedIn之外,你有没有看到另外一个跨国互联网公司的中国总裁直接向全球CEO汇报?沈博阳说,“找不到第二个例子”。他表示在2014年自己加入LinkedIn第一天,作为中国区唯一的员工是直接向CEO汇报的。“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的团队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还在中国做了一个合资公司。”第三点其实更难做到。跨国互联网公司进中国的话,都会犯路径依赖的错误。但凡进入中国的跨国互联网公司,一定有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全球化产品。无论是Uber还是谷歌,进驻日本成功,去加拿大成功,难免会产生一种路径依赖,认为进到中国改一改也会成功。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如果你只做一个简单的本土化,甚至深度定制的本土化,都是不够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除了LinkedIn之外,单独做了一个赤兔。 “赤兔是跨国互联网公司第一次在核心的业务上敢于给中国团队自主权,开发一个独立的产品,新产品和全球平台有一定交集和竞争,这是有历史意义的尝试。 ” 创业环境至关重要中国和美国是现在互联网最发达的两个地方,现今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中国跟美国已经占据了大多数,而且市场还在不断扩大。除此之外,中国创业的特点在于模式创新,市场巨大,速度,务实和海量人才库储备。而硅谷创业的特点在于技术创新,网络效应,高科技储备,拥有全球的视野,兼并收购的趋势以及人才良性流动。 被誉为“硅谷的人脉之王”的LinkedIn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去年4月进行了一次中国之行。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和独特性,“首先中国拥有自己的一套职场生态、文化和工作方式,它实际上是全世界最有利于创业的地区之一。第二,中国很大。很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使自己适应正在这里产生并将引领世界的工作模式。“我认为问题在于什么是对中国的职场人士最有用的,这才是真正要紧的”,霍夫曼说,这也解释了沈博阳在打算推出赤兔时,为何得到了霍夫曼的鼎力相助,“我看到了不做这件事的风险”,LinkedIn CEO Jeff Weiner最终选择投票支持。未来创业的方向首先是消费升级(广告渠道,全球购买等)随着时间的演变,消费者可以从各种渠道货比三家。第二, B2B对创业将会是未来一大机遇,沈博阳提到做B2B软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总的来讲虽然B2B发展偏慢但算是投资回报很高的一个领域。第三个是高科技(AI/AR/VR),这是现在在进步的高科技,沈博阳认为AI跟VR技术会一直成长,对社会有巨大贡献,而AR技术可以在娱乐业以及电动这一方面会做得比较好。最后是沈博阳提到了“Copy from China”这个概念。Google这一曾经引领全球科技的创新机器,开始跟随中国同行,Google上线了在搜索结果中买票的功能,可以通过内容搜索到App,在结果页直接安装,百度上线对应功能比它早了一年以上且做得更深。在一年前人们听到硅谷大公司复制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说法,大都会不屑一顾,一年多前魅族指出iOS 7 在某些方面剽窃了其创意被众人嘲笑,但恐怕未来类似的事情会成为现实,并且越来越多。核心原因在于独具中国特色的原创功能、原创应用、原创模式越来越多,这给海外公司带来了学习的可能,2CC (to Copy China)模式兴起已是必然。关于创业关于创业的两个误区首先,创业并不一定是要砸锅卖铁执泥于打造一个独角兽公司,这是狭隘的创业观,实际对于很多的年轻人,加入一个创业公司去观察去学习,实际上是在为未来独立创业打基础;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如果错过了这一次机会,未来将不会有创业的机会,实际上创业的机会是不断出现的,但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为了创业而创业,则大可等一等。 关于创业的两个公理创业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创业的成功率不会超过1%,尽管媒体上存在着许多成功的案例,但是背后失败的是大多数。另外,创业没有失败者,即便是最后项目失败了,但通过在创业过程中的坚持和努力,你最终获得了成长,你就是成功者。最后,沈博阳希望正在创业或是是在准备创业的各位,心态要放平稳,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才能更多实现自己的价值。创业者们需要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在雄厚的资金也比不上有个好团队来的重要。同时,创业者们还要有着大局观的想法,以及要有胸怀来正确看待创业这件事。